http://zh.wikipedia.org/wiki/黄金分割率
黃金比例,又稱黄金分割,是一個數學常數,一般以希腊字母表示。可以透過以下代數式定義:
黄金比例的準確值為,所以是无理数1.61803398874989484820...,而大約值則為(小數點後20位):
应用时一般取1.618,就像圆周率在应用时取3.14一样。
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而且呈現於不少動物和植物的外觀。現今很多工業產品、電子產品、建築物或藝術品均普遍應用黄金分割,展現其功能性與美觀性。
歷史[编辑]
黃金比例是屬於數學領域的一個專有名詞,但是它最後涵蓋的內容不只是有關數學領域的研究,以目前的文獻探討我們可以說黃金比例的發現和如何演進至今仍然是一個謎。但有研究指出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研究過正五邊形和正十邊形的作圖,因此現代數學家們推斷當時畢達哥拉斯學派已經觸及甚至掌握了黃金分割的一些規則,也發現了無理數。他側重於從數學關係去探討美的規律,並認為美就是和諧與比例,按照這種比例關係就可以組成美的圖案,這其實是一個數字的比例關係,即將一條線分成兩部分,較長的一段與較短的一段之比等於全長與較長的一段之比,它們的比例大約是1.618:1。按此種比例關係組成的任何事物都表現出其內部關係的和諧與均衡。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研究過正五邊形和正十邊形的作圖,因此現代數學家們推斷當時畢達哥拉斯學派已經觸及甚至掌握了黃金分割。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數學家歐多克索斯第一個系統研究了這一問題,並建立起比例理論。公元前300年前後歐幾里得撰寫《幾何原本》時吸收了歐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進一步系統論述了黃金分割,成為最早的有關黃金分割的論著。(即中末比)。
中世紀後,黃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義大利數學家帕喬利稱中末比為神聖比例,並專門為此著書立說。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稱神聖比例為黃金分割。到19世紀黃金分割這一名稱才逐漸通行,而證據在於德國數學家歐姆(Martin Ohm)所寫的《基本純數學》的第二版一書中在注釋中寫到有關黃金比例的解釋,他是這樣寫的「人們習慣把按此方式將任一直線分割成兩部分的方法,稱為黃金分割」。而在1875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的第九版中,蘇利有提到這一段話「由費區那……提出的有趣、實驗性濃厚的想法宣稱,『黃金分割』在視覺比例上具有所謂的優越性。」可見黃金分割在當時已經流行了。二十世紀時美國數學家巴爾(Mark Barr)給它一個叫phi的名字。黃金分割有許多有趣的性質,人類對它的實際應用也很廣泛,造就了他今天的名氣。最著名的例子是優選學中的黃金分割法或0.618法,是由美國數學家基弗於1953年首先提出的,70年代在中國推廣。